黄居仁

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讲座教授、国际计算语言学委员会(ICCL)终身委员、香港人文学院院士、法国Aix-Marseille大学荣誉博士、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所客座教授、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北大-理大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词汇语义学、计算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知识本体等。主持或共同主持开发了CKIP词汇库、ICG语法、Sinica Corpus、 Sinica BOW, Sinica TreeBank、Chinese WordSketch、Tagged Chinese Gigaword Corpus、Hantology、CWN等语言资源。出版包括《A Reference Grammar of Chinese》(剑桥2016);《Mandarin Chinese Words and Parts of Speech: A Corpus-based Study》 (Routledge 2017)、《生成词汇理论与汉语研究》(商务印书馆2018)、《Routledge Handbook of Chinese Applied Linguistics》(2019)等25本专书或期刊专号等、30种在线检索或可授权的语言资源,约100篇以上期刊论文,110篇以上专书论文,及480篇以上会议论文。并为Lingua Sinica 期刊、Studies i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剑桥)、Frontiers in Chinese Linguistics 语言学前沿 (北大出版社, Springer)、Studies in East Asian Linguistics、The Humanities in Asia (Springer) 等专书系列主编。

报告题目:From Digitization of Classical Texts to Digital Scholarship in the Humanities: A 35-Year Journey Via Corpus and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毛雅君

首都图书馆馆长、党委副书记、研究馆员。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北京市第十六届人大代表,北京市三八红旗手。担任全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图书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图书馆协会和机构联合会文献提供和资源共享专业组常务委员会委员。长期致力于公共文化及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与知识组织实践研究,特别是积极推动文化和科技的融合探索研究。截至目前,首都图书馆总馆藏资源达1047万册/件,数字资源927TB,特色馆藏包括50万册古籍、2万张黑胶唱片及20万册北京地方文献。以首都图书馆为中心的四级服务体系,联动区、街道、社区、村图书馆,形成覆盖全市的6000余家成员网络,实现“一卡通”通借通还和数字资源共享。作为本次会议的举办地,北京城市图书馆不仅是首都图书馆“一馆三址”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更以智慧化服务与创新设计闻名——其凭借全球最大的单体阅览空间、国内首个元宇宙阅读体验区等突破性实践,于2024年斩获国际图联(IFLA)“年度公共图书馆奖”,成为中国首个获此全球图书馆界最高荣誉的公共文化机构。2025年入选《TIME时代周刊》全球100佳旅行目的地。

报告题目:AI 驱动下公共图书馆的数字人文实践

杭侃

云冈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历史学类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考古学会宋辽金元明清专业委员会主任、全国社会科学基金评委、住建部历史名城委员会副主任等。主要的研究领域集中在宋元考古、佛教艺术、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发表《云冈第20窟西壁坍塌的时间与云冈五窟最初的布局》、《云冈石窟的开凿工程》、《河北定县两塔基出土净瓶的几个问题》等论文四十余篇。出版有《参差集》、《东京梦清明上河图》、《中华文明传真》两宋卷和辽金元卷、《永远的三峡》等。参与策划和组织了二十多个大型展览及图录的编写工作。曾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北京大学十佳教师、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报告题目:云冈石窟的数字化保护与研究

王军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历史学系、人工智能研究院兼聘教授,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古籍智能专业委员会主任,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与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国际历史学会数字史学分会副主席。目前主要从事数字人文、古籍数字化、文化计算等跨领域研究和教学工作。主持研发了“吾与点”数字人文平台、 “识典古籍”平台等。学术成果发表于Nature Portfolio、JASIST、DSH、ACL、JCDL、ADHO等数字人文、图书情报、计算语言学等领域的国际高水平期刊和会议。曾荣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北京市优秀教师”等荣誉。

报告题目:打造人文学术的智能研究空间

克里斯托夫·罗什(Christophe Roche)

克里特大学(希腊)人工智能应用于人文社科领域的ERA讲座教授;1988年至2023年担任萨瓦勃朗峰大学(法国)人工智能专业教授。自2010年起担任ISO专家(ISO 1087:2019术语标准项目负责人);2009年至2022年期间担任里斯本大学(葡萄牙)的研究员和讲师;2014年至2023年期间担任AFNOR(法国标准化组织,巴黎)术语委员会主席。2007年创建TOTh(术语与本体论:理论和应用)国际会议,并一直组织和主持。参与了14个国际项目,其中包括10个欧洲资助项目和一个人工智能人才项目(中国,2021-2022)。发表150多篇论文和出版物。提出并发展了 “本体术语学”(Ontoterminology)这一创新范式,其研究目标是构建一种形式化本体驱动的术语体系。主要兴趣领域:符号人工智能、知识图谱、本体论、语言学和术语、语义网和数字人文。

报告题目:Contribution of Ontology and Terminology to Cultural Heritage. Illustration with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许喆(Heo Chul)

韩国釜山大学占毕斋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孔子基金会·齐鲁访学驻研计划访问学者,韩国东亚知识文化教育研究所所长。兼任汉字与汉文教育国际研讨会和东亚数字人文国际论坛、汉字与汉文教育国际夏令营秘书长。韩国汉文教育学会《汉文教育研究》、《韩国宗教》等四种期刊编辑委员。在各类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8篇(KCI),在韩国出版学术著作7部包含近期出版《汉文语言数据构建与分析的理论与实际(韩语版)》。担任过20多项韩国政府科研课题。研究方向是世界汉字与汉文(文言文)教育、东亚汉字与古籍数字人文学、东亚汉字文化圈内文化交流和知识迁移。

报告题目:梦想、空想、理想:数字时代古籍研究者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