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本古籍
1. 首都图书馆藏《牡丹亭还魂记》
《牡丹亭还魂记》是“临川四梦”之一,简称《牡丹亭》,又名《还魂记》,完成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是汤显祖最富盛名的作品。汤显祖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该剧文辞典雅,语言秀丽,歌颂了青年男女在追求幸福自由的爱情生活中不屈不挠的斗争。玉海堂朱氏印本最为接近《牡丹亭》原本,并配有插图40幅。
https://www.shidianguji.com/book/7278557306407616512?page_from=searching_page&version=9

2. 首都图书馆藏《万寿盛典初集》插图
《万寿盛典图》为《万寿盛典初集》一书中的第41、42卷版画插图。《万寿盛典初集》一百二十卷,由清王原祁等纂,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武英殿刻本。该书汇辑有关康熙六旬寿辰朝廷举办万寿庆典和全国各地臣民进京祝贺的各类档案史料,《万寿盛典图》置于“庆祝”部分之首,是由148幅版面构成的一组版画,逐图首尾连接全长达50米。画中描绘了北京城自西郊畅春园至皇宫神武门一线,万民祝寿的景象。由于绘、刻者皆为当时的名宿高手,图中景致、人物纤毫毕具、惟妙惟肖,是我国版画史上的巨幅杰作。另外,首图藏本为清成亲王永瑆旧藏,卷首有其亲题五言诗一首,更提高了古籍的文物价值。

3. 哈佛燕京图书馆藏《农书》桑蚕劳动场景
元明农事技术插图本,含采桑、缫丝等工艺流程。

4. 哈佛燕京图书馆藏《绿窗女史》
明代女性主题古籍,记录闺阁礼仪、女红技艺。

经典书画
1. 浙江大学图书馆藏南宋佚名《春宴图卷》(全卷)
南宋时期描绘贵族春宴场景的长卷画作,展现宴饮、乐舞等宋代上层社会生活风貌。

2. 浙江大学图书馆藏宋佚名《百子嬉春图页》
宋代风俗画代表作,描绘孩童在春日嬉戏的生动场景,反映民间吉祥寓意与市井生活情趣。

3. 浙江大学图书馆藏宋佚名《槐荫消夏》
宋代小品画精品,表现文人于槐树下纳凉的闲适场景,体现宋代文人避暑消夏的生活美学。

4. 浙江大学图书馆藏赵佶《听琴图》
宋徽宗传世名作,以工笔重彩描绘松下设案抚琴的雅集场景,画面充满琴韵与诗意交织的文人意境。

5. 浙江大学图书馆藏北宋李公麟《商山四皓会昌九老图》
白描人物画典范,表现汉代隐士“商山四皓”与唐代“会昌九老”两组历史人物的跨时空文人集会。

6. 浙江大学图书馆藏宋佚名《盥手观花图》
宋代庭院人物画,刻画女子盥手后赏花的瞬间,通过器物、服饰细节展现宋代闺阁生活美学。

7. 浙江大学图书馆藏宋苏汉臣《靓妆仕女图》
南宋宫廷画家苏汉臣代表作,精细描绘仕女对镜理妆的场景,呈现宋代女性服饰与妆饰文化。

8. 浙江大学图书馆藏南宋佚名《萧翼赚兰亭》
故事性人物画,表现唐代萧翼智取《兰亭序》的历史典故,画面充满戏剧张力和文人雅趣。

9. 浙江大学图书馆藏宋佚名《十八学士图》(全卷·代绢)
明代绢本摹本,再现唐代十八位学士雅集场景,兼具唐宋文人精神与明代绘画技法特征。

10. 浙江大学图书馆藏北宋李公麟《龙眠山庄图》
文人山水画里程碑,以白描技法描绘理想化山居园林,体现宋代文人“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的隐逸思想。

11. 浙江大学图书馆藏宋徽宗《文会图》
宋代院体画经典,表现文人雅士聚于庭院品茶论道的场景,画面融合书法、茶道与园林美学。

12. 浙江大学图书馆藏北宋张激《白莲社图》
宗教题材长卷画,描绘东晋慧远法师与文人结社故事,画面穿插山水与人物叙事,具有佛教文化意涵。

13. 浙江大学图书馆藏宋苏汉臣《卖浆图》
南宋风俗画珍品,记录街头售卖饮品的市井场景,生动刻画宋代饮食文化与平民生活百态。

14. 浙江大学图书馆藏宋刘松年《茗园赌市图页》
南宋茶文化主题画作,展现民间斗茶比试的场景,细节呈现宋代茶具形制与饮茶风俗。

15. 浙江大学图书馆藏宋佚名《画屏人物图页》
系列屏风画残页,通过屏风分隔空间的艺术手法,表现宋代家居陈设与人物活动场景。

数据库
首都图书馆藏古籍珍善本知识库——“赏珍析品”版本装帧部分
从“版本”“版式”“装帧”“时代”“部类”等多角度解读馆藏珍贵古籍。
http://zggjtl.clcn.net.cn/appreciation/3

拓片
1. 首都图书馆藏居庸关云台拓片
居庸关云台石刻是元代佛教建筑遗存,该遗存1961年即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元代立体石刻艺术群,兼具宗教文物、语言化石与建筑史标的三重价值。首都图书馆馆藏居庸关云台拓片有35张,为北京研究院史学研究会1930年左右所拓,其核心价值体现于券门内壁浮雕与六体文字,具体体现为:
艺术价值:券顶五方佛曼荼罗、十方佛及券壁四大天王像,展现了藏传佛教图像学与汉地雕刻技艺的融合,是元代多元宗教互动的实证;
文献价值:以梵、藏、八思巴、回鹘、西夏、汉六种文字镌刻的《陀罗尼经咒》与《建塔功德记》,堪称古代多民族文字对照的“石质辞典”,为语言学、民族学研究提供珍贵样本;
历史见证:铭文所载“两京往来之通道”,结合券洞地面保留的元代车辙凹痕,实证云台作为元大都与上都间驿路枢纽的功能,反映元代南北交通与宗教传播的关系。
- 居庸关云台南方增长天王挥动宝剑

- 居庸关云台券顶曼荼罗图案
